5 8 月, 2025

中大研發AI手術機械人 有望成為醫生「第三隻手」

ai-

中大工程學院與醫學院的多學科研究團隊近日宣布,他們成功研發出一項人工智能驅動的手術機械人自動化新技術,並在全球首次完成了多功能手術自動化的活體動物驗證。這項突破性研究被視為有望成為外科醫生的「第三隻手」,在手術中提供智能輔助。

研究團隊表示,這項技術利用創新的人工智能技術,開發了一個用於手術機械人自動化的具身智能框架。該框架能夠實時分析內窺鏡圖像,毋須任何額外傳感器,確保各類手術任務能夠精準、高效及安全地自主操作。

突破性技術的驗證

研究團隊採用了高度還原臨床手術環境的活體動物模型,對人工智能系統進行了嚴格測試。這些測試成功完成了外科醫生在實際手術中經常執行的動作,如組織牽拉、紗布抓取和血管夾閉等多項自主手術操作。

團隊強調,即使在面對組織形態差異、光照條件變化等環境挑戰時,新技術仍能維持穩定可靠的操作性能。這一點使其有望在複雜手術過程中提供智能輔助,承擔常規重複的操作任務,從而顯著減輕外科醫生的工作負擔,提升整體手術效率,並縮短患者手術時間。

專家觀點與未來展望

中大醫學院院長趙偉仁表示,這項醫工交叉研究成果展現了人工智能輔助系統在外科手術領域的革新潛力,並促進了中大在智能手術機械人發展前沿的全球領先地位。

「這項技術不僅能提高手術的精確度和安全性,還能減少醫生的壓力,讓他們能夠專注於更具挑戰性的手術部分。」——趙偉仁

這一舉措也反映了全球醫療技術的快速發展趨勢。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進步,醫療機械人的應用範圍和功能也在不斷擴大。專家預測,未來這類技術將在全球範圍內得到更廣泛的應用,從而改變傳統的手術方式。

歷史背景與技術挑戰

手術機械人的概念並不新鮮,早在20世紀末,醫療界就開始探索機械人輔助手術的可能性。然而,由於技術限制和成本高昂,這一領域的發展一直較為緩慢。如今,隨著人工智能和機械學習技術的成熟,手術機械人的自動化和智能化迎來了新的機遇。

然而,技術的推廣仍面臨挑戰。除了需要克服技術上的瓶頸外,還需要在醫療倫理、法律監管和臨床應用方面進行深入探討。醫療機構和技術開發者需要密切合作,以確保這些技術能夠安全、有效地應用於臨床。

結論與未來步伐

中大研發的這項人工智能手術機械人技術,為醫療行業帶來了新的希望。隨著技術的進一步完善和應用範圍的擴大,這一創新有望在未來成為外科手術中的重要助手。

未來,研究團隊計劃進一步優化技術,並推動其在臨床環境中的應用。隨著更多的臨床試驗和驗證,這項技術有望成為醫療行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推動手術機械化和智能化的進一步發展。

推荐阅读  调查揭示美国青少年使用AI伙伴的风险与挑战